來源:批發委 公眾號

農產品批發市場(以下簡稱農批市場)作為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解決農產品銷售難、把關農產品安全、保障城市農產品供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國家陸續落實出臺多項利好政策支持農批市場發展。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明確要求,“推進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和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進一步對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農批市場升級發展提出具體指導意見。
然而,隨著數字經濟浪潮來襲,我國消費形態正經歷一場劇烈的迭代進化,以生鮮電商、社區團購為代表的新興消費發展迅速,促使農批市場加快轉型升級,從大流通走向數字化、智能化,提升現代化運營能力和效率成為剛需。
面對嚴酷的市場競爭和互聯網技術更新迭代帶來的雙重挑戰,農批市場該如何走好符合自身的轉型升級之路?
# 農批市場面臨線上線下雙重挑戰 #
北京國企工作人員張先生經常遇到這樣的難事:由于工作需要,張先生經常去農批市場購買食材,但農產品開不了發票。無奈之下,他只能列一個購買蔬菜的手寫清單,雖然有部門驗收簽字,但清單不符合報銷規范,公司財務部門無法予以報銷。這件事讓張先生一直很犯愁。
僅僅因為“開票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批市場開拓更為廣闊的市場。張先生的案例并不是個例,很多涉及到大宗消費的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職工食堂采買都需要發票作賬面處理。可對于農產品行業來說,銷售商難以開具發票,導致這些單位只能選擇提供發票的超市或農村專業合作社開展相關工作。
近年來,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不斷加強,農批市場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行業的關鍵環節和主力軍。根據商務部數據,2020年,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量達到9.2億噸,交易額達到5.4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670萬人;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穩步發展,已經覆蓋約40%的地級市。
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去年以來以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盒馬為代表的生鮮電商、社區團購和線下新零售異軍突起,不斷沖擊著農產品傳統銷售市場格局。
“農批市場不僅面臨著激烈的內部競爭,生鮮電商等的加入使得農批市場面臨雙重挑戰,數字化轉型升級更為迫切。”中農聯控股有限公司總裁辦總監李冰表示,“農批市場做數字化轉型是行業大趨勢,但問題是目前農批市場很少有設立大數據或信息部門的,相關專業從業人員十分短缺,市場主體想做卻不會做數字化轉型。此外,入駐市場的商戶往往老齡化嚴重,很多商戶抱有因循守舊思想,擔心數字化轉型會影響其收益,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農產品供應鏈分會秘書長秦玉鳴表示,數字化農批應助力市場整體實現信息化、網絡化管理,不僅要實現集標準化、信息化、數據化、智慧化為一體的智慧農批市場體系,還必須適應當下社會和城市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健康的生活。
河北新發地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總監郝圣鵬認為,線上交易對線下農批市場造成巨大挑戰,而數字化支付只是數字場景的功能之一,農批市場更需要商務、銷售、物流等方面形成系統的數字化體系,以降低成本、增強效率,最終提高銷售額,形成金融數據服務。“如何讓商戶參與進來,留住商戶,提升商戶收益,需要政府引導進行政策補貼與支持,以及各方合力進行數字化推廣與宣傳。”
# 農批市場應合理全面布局零售市場網絡 #
農批市場是城市核心功能設施之一,是大宗農副產品流通的重要節點,直接影響和帶動當地農業發展。
秦玉鳴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許多行業都在尋求轉變。彼時,生鮮電商行業從傳統的生鮮模式中突破出來,陸續出現前置倉、店倉一體化、社區拼團、門店到家、冷柜自提等新模式,這些新模式也在不斷瓜分著農批市場原有的消費人群。
農批市場轉型勢在必行。業內專家普遍認為,農批市場應在電子交易、冷鏈物流和食品安全溯源等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及標準化運營管理上進行探索,與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相對接,發揮流通主渠道作用。
據了解,一些行業大型企業已經逐步嘗試農產品數字化轉型升級。比如,中國地利集團完成了交易結算、云攤位、食品溯源、場內綜合管理、客戶管理等農批市場業務系統全面構建工作,實現了集團旗下農批市場業務系統的統一和數據互聯;山東黑馬集團旗下農批市場利用數字化建成肉類、海鮮及調味品追溯體系,加大常態化疫情防控力度,創建食品安全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農批市場經營主體表示,農產品行業是薄利行業,但稅費較高,軟件和硬件方面亟需提升,數字化轉型存在一定困難。他們希望得到政府以及平臺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
5月18日,財政部、商務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的通知》,提出要重點抓住跨區域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干線冷鏈物流,補齊農產品流通設施短板,打通農產品流通“大動脈”;完善產區“最初一公里”初加工設施設備,提升農貿市場、菜市場“最后一公里”惠民功能,暢通農產品流通“微循環”。
中物聯農產品供應鏈分會常務副秘書長于風龍指出,上述政策的出臺有利于推動各地傳統農批市場加快轉型升級。針對農批市場未來數字化轉型升級,于風龍認為,還應從以下兩點進行思考:“其一,農批市場應該依托現有資源快速出手,合理全面布局零售市場網絡,搶占終端市場,為農批市場發展和線上線下融合建立支點;其二,目前農批市場大多采用收取攤位租金的物業管理模式,這種模式雖然管理方法簡單、容易操作,但難以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利益最大化,因此可以探索市場物業管理模式向商業管理模式轉變。”
# 數字化賦能農批市場轉型升級 #
數字化升級是農批市場未來發展方向之一。何為數字化農批?就是以互聯網、物聯網信息技術為基礎,以農副產品信息、數據、物流、配送、倉儲、冷鏈、安全溯源等為核心,構建起基于“農產品進銷存+供應鏈管理+第三方電子支付+市場管理+物流配送+倉儲服務”的智慧化、數字化農批信息化平臺。
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常務副總經理顧兆學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傳統農批市場新發地進行數字化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發地在146畝示范區內開始利用數字化、智能化嚴格管控進出車輛、進出貨物、進出人員;明確了“買賣人車信息化、雙方交易可溯化、進出管控自動化、品類價格指數化”的試點方針,推出了“賣家注冊制、買家會員制、來貨交易報備制”的規章制度。
事實上,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部分農批市場已初見成效。由國家稅務總局普洱市稅務局指導的“基于交易鑒證下的普洱市農批市場區塊鏈發票”今年初投入試點。針對農批市場高并發、高頻次、碎片化的開票需求,普洱市將“票稅鏈”進行定制化開發,以填補銷售方和購貨方之間缺失的發票一環。
據普洱市稅務局工作人員介紹,稅務機關將攤主的基礎信息上鏈審核完成后,通知攤主注冊并開通支付渠道,消費者在掃描付款的同時提交開票申請,攤主在手機上確認開票信息并通過申請,消費者就會收到一張區塊鏈發票。
該項目開發運營方深圳高燈計算機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許曉鶴介紹,以前農產品開發票需要消費者向商家索票,商家再向稅局辦理代開,稅局經審查后,再為商家開發票,商家再交給消費者。流程復雜,耗時較長。現在“票稅鏈”解決了開票難題,可以讓數據多跑路,人少跑路,而企業的資金流、數據流等交易數據也更加清晰,助力當地營商環境優化,促進綠色商品貿易流通。
中國稅務學會理事、原中國稅務學會學委會副秘書長焦瑞進評價道,搭上“區塊鏈發票”的快車,對于攤主來說,可以向消費者提供發票,也就意味著農產品打開了銷路、擴大了市場;而對于消費者來說,如果遭遇質量問題,也可以通過區塊鏈發票的追溯功能,迅速地鎖定銷售市場、攤位和具體產品,為后續維權提供有力的證據。
在焦瑞進看來,實現農批市場數字化轉型升級,需要多方協作發力,政府需要進行整體規劃,提升農業信息技術投入;市場主體應重視數據采集和應用整合能力,豐富商業模式,加強農業領域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爭取讓每個商戶都能把農批數字化工具運用起來,以切實行動共同面對農批市場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