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經受住疫情考驗,保供穩價取得成效功效,尤其是供應鏈數字化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引起國際社會關注。
中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承擔了70%生鮮農產品流通,80%的進口農產品也經由批發市場流轉。這一數字預計還會繼續增加。而歐美、日韓等國家的批發市場雖然起步較早,如美國、法國、西班牙、日本等國分別在20世紀初至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第一批現代意義上的批發市場,但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批發市場在這些國家農產品流通體系中所占份額已逐漸下降。美國下降至20%,歐洲發達國家如法國,亞洲發達國家如日本、韓國,下降至50%左右。
如今,歐美日韓的批發市場,在市場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室內通風、采光、廢棄物處理、實驗室檢測等方面仍然有值得國內市場借鑒的地方,但我國批發市場近十年來在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端。
隨著國家提出“供給側改革”,中國農批市場在此方面加快了步伐。以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為藍本,中國農批市場將信息化、數字化應用到供應鏈當中,利用批發市場本身的平臺優勢與信息聚集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數字化轉型:
一是實現批發市場自身管理系統、運營系統、辦公系統的數字化。市場以為商戶提供服務的方式進行數字化轉型,為使商戶更及時、便捷的享受市場服務,解決用電、用水、查詢入場貨物重量、消防等事宜專門研發了相應App,實現掌上服務;
二是市場為自身和場內場外商戶提供供應鏈數字化增值服務,最大限度減少信息不對稱,從生產基地、農場農田開始優化資源配置,減少信息滯后、買難賣難;
三是發展大數據處理中心,以上管理數據信息、供應端、消費端數據信息等進入大數據處理中心進行分析、處理,更好地改善市場服務與管理、幫助經銷商預測未來農產品供需、價格動向,同時也為調節農作物種植、把控產量與品種等相關政策提供分析與依據。
現階段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與關鍵在于第二個方面。利用供應鏈數字化信息平臺,不少國內市場在應對全球農產品價格波動、精準對接生產基地調節供貨等方面取得了成果。例如蘇州最大的一級批發市場——南環橋批發市場正在進行的數字化轉型,在市場自行研發的“南環小秘書”供應鏈服務平臺上,收集市場內產品上游流入信息,掌握市場內產品下游去向信息,及時發布基地供給信息、下游二級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等需求信息,與場內商戶供求信息,實現全鏈條管理。
除了國內的供應鏈數字化發展之外,很多農批市場也在探索全球供應鏈數字化。我國的農業生產分部區域廣泛,種植品種多樣,為供應鏈數字化發展提供了先天優勢,在我國越發深入全球農產品貿易、農業生產全球化、農批市場的業務與國際農產品市場越來越密切的今天,全球供應鏈數字化能更好地為國內生產者提供提示、預警、調節、轉向等信息,從生產端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中國的農批市場在供應鏈改革與數字化轉型上已有了較為明確的方向與具體思路,全球疫情更堅定了中國農批市場的改革之路。很多發達國家農批市場也開始將目光投向中國。這些國家過去認為,批發市場搞電商便是潮流與前沿,一些先進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如巴黎倫吉斯市場在近幾年雖然也搞起了“電子大賣場”“展銷式大賣場”,但基本是以電商平臺的手段,為本市場內的經銷商提供展示平臺,并未觸及供應鏈本身。由于疫情影響,不少批發市場也開始主動發展市場通向城市消費終端的“最后一公里”物流服務,作為供應鏈的延伸。但在積極主動地優化供應鏈、以數字化手段推進供應鏈改革這方面,目前中國成為世界學習的榜樣。
聯合國糧農組織特聘顧問 孔婧
2021.9.3
轉載自:批發委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