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源點credit 微信公眾號
編者按:
歲月如篇,未來如詩。經歷過的突破與變化情景再現,總是容易迅速接通情感——振奮的、堅忍的、難以言表的,每一份回憶都會刻下2023獨特印記。站在歲末年初的時間窗口,回顧更意味著不停歇地奔跑,全力奔向2024,蓄勢待發。
隨著我國構建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與國民經濟體系各方面各環節深度融合。長期來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不僅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還將重塑經濟社會運行的每一環節。源點信用沿著“信用筑基、引領發展”的主線繼續向前延伸,梳理形成2024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十大展望,以饗讀者。

展望一:信用體系與國家戰略深度融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強調要完善社會信用這一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亟待充分發揮信用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增強企業內生動力,暢通市場交易機制,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統一市場。
基于促進國民經濟循環高效暢通、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層面而言,進一步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在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領域統籌協調發展,全力支撐行政管理科學化、社會治理高效化、市場運行暢通化,持續健全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中國特色社會信用體系。
展望二:國家立法與地方立法加速推進
當前,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然由道德要求、政策引導階段,邁向法治化、規范化階段,《社會信用建設法》被納入第二類項目,要求抓緊工作、條件成熟時提請人大審議。70部法律、67部行政法規中規定了專門的信用條款,26個省市自治區、18個市出臺信用地方性法規。
進入2024年,自上而下的信用法規和制度體系建設有望更加健全完善,以“國家立法+地方立法”雙輪驅動進一步向縱深推進,以“信用立法+專項立法+目錄清單+規章制度+標準規范”五位一體的法治建設體系效能加快優化,涵蓋信用承諾、信用評價、信用分級分類監管、信用激勵約束、信用修復、信用應用、信用經濟等方面的保障體系有望進一步強化。
展望三:信用經濟與行業試點探索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法治意識、契約精神、守約觀念是現代經濟活動的重要意識規范,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的重要要求”。2023年以來,圍繞信用經濟的探索與創新,行業領域和地方層面持續探索,聚焦市場導向、推動重點突破、強化應用實踐。
邁入新的一年,尤其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以及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里,一方面,借鑒國外實踐、結合中國實際,聚力推動信用經濟理論創新;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交通運輸、消費、商務等行業,以及信用建設優、基礎條件好、發展要求高的地區,有望加快試點創建,在經濟運行機制中積極探索構建以信用為關鍵紐帶的市場經濟新秩序。
展望四:政務誠信與營商環境優化提升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國家發展改革委從“充分認識完善政府誠信履約機制的重要意義”“建立違約失信信息源頭獲取和認定機制”“健全失信懲戒和信用修復機制”和“強化工作落實的政策保障”等四個方面作出部署,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夯實信用支撐。
2024年,各地各部門應當充分認識政務誠信是社會信用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在信用建設中具有表率作用,加強政府誠信履約機制建設,著力解決朝令夕改、新官不理舊賬、損害市場公平交易、危害企業利益等政務失信行為,促進營商環境優化,增強民營企業投資信心,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展望五:信用信息與融資服務提質增效
中小微企業是穩增長、促就業、保民生的重要力量,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發揮信用信息對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支持作用,推動建立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長效機制,“信易貸”是其中的重要支撐。
當前,國家發改委建立的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正式發布,著力打造支持民營企業融資對接的“全國一張網”數字化平臺。未來一段時間,通過信用信息的深度共享應用,撥開橫亙在銀企之間的信息“迷霧”,構建面向經營主體、金融機構、政府部門“三位一體”的全流程融資綜合服務體系,有望加速破解堵點痛點,提升金融服務民營經濟質效。
展望六:守信激勵與場景應用改革創新
隨著“信用+就醫”“信用+電水氣”“信易惠”“信易評”“信易保”等“信易+”陣容的不斷擴大,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信用修復協同聯動等深入行業重點領域,加快形成行業管理部門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多方合作的信用應用場景,“信易+”讓生活更美好的愿景正逐步實現。
未來一段時期,各地各部門更應找準制約政務服務、綜合治理等各個環節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共建、全民參與,大力拓展信用信息應用場景,打造更多首創性、可復制推廣、讓信用主體切實獲得信用紅利的激勵舉措,助力優化營商環境。
展望七:信用修復與協同修復縱深推進
為規范信用信息修復工作,進一步提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治化、規范化水平,《失信行為糾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復管理辦法(試行)》已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強化對相關信用信息修復主體的權益保障的同時,在“一網通辦”大趨勢下,也對信用信息修復的協同聯動提出更高要求。
地方層面,部分地區已然先行先試,加強協調,探索了“一口申請、一次辦理、全網修復”的模式。下一階段,信用平臺網站與認定單位、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有關行業主管(監管)部門信用信息系統,將進一步建立健全信用修復信息共享機制,讓數據多跑腿、讓民眾少跑路。
展望八:信用機構與信用市場培育壯大
信用服務機構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高質量發展,也離不開信用服務機構和信用服務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截至目前,2023年企業征信備案機構逾150家,全國備案法人信用評級機構52家,在穩步推進、有序發展中砥礪前行。
接下來,信用服務市場將依舊會沿著“規范與發展并重”的方向繼續穩步前行,持牌經營與新技術的應用將成為信用服務市場上的重要變革。未來的競爭,也將是信用服務機構綜合服務創新實力的比拼,既要有核心數據源,又要掌握關鍵技術,并致力于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創新場景應用。
展望九:跨境信用與體制機制試點探索
2023年12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對外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提出,探索在大灣區內符合條件的區域試點開展跨境征信合作,建立粵港澳征信產品互認機制,提升跨境融資信用服務能力。經濟社會進入更高水平發展階段,跨境合作已經成為提升區域綜合實力的重要載體。
2024年,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代表的地區,將進一步發揮和利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港澳獨特優勢和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加強與港澳跨境信用合作和區域信用服務市場共建,試點開展跨境征信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信用綜合服務平臺,有望進一步突破管理體制、行政區劃、行業領域的壁壘,更好實現區域內資源的優化整合,從而提升地區競爭力。
展望十:重點領域與突出問題失信治理
近年來,諸如誠信缺失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屢禁不止、屢罰不改”專項整治,以及“征信修復”行動等一系列失信治理先后部署實施,多數失信違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但突出問題仍需保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的態勢,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
誠信缺失關系社會風尚,關系黨和政府形象,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必須堅決治理、嚴厲打擊。進入2024年,各地方、各部門仍需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領域誠信缺失問題,加大關注力度,定時定期監測評估,靠前風險預警分析,建立責任分包掛牌督辦機制,依法加大對嚴重失信行為的曝光力度,強化失信懲治措施,為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信用環境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