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源點credit 微信公眾號
無違法違規證明是企業申請上市或開展再融資等市場經營活動中十分重要的一環,長期面臨著開具數量多、提交場景多、辦理流程多等問題。專用信用報告代替無無違法違規證明,解決了企業長期面臨開具數量多、提交場景多、辦理流程多等問題,極大的為企業節省了大量時間成本。
北京市
8月31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政務服務局、北京市金融監管局和北京證監局聯合舉辦了“以市場主體專用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違規信息查詢”政策宣導會。
北京市按照國務院“減證便民”等要求,2020年,經上報市政府批準,市政務服務局、北京證監局和市金融監管局聯合印發了《優化北京地區企業上市合法合規信息查詢工作的通知》,在市政務服務中心開設了“企業上市合法合規信息查詢專窗”,為企業集中辦理12項企業上市合法合規信息查詢。截至2023年7月底,市政務服務中心專窗累計辦結查詢業務10322件,市政務服務網專區累計辦結查詢業務8228件。
2022年底,北京市將專用信用報告替代無違法違規證明工作納入了《北京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今年以來,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政務服務局、市金融監管局、北京證監局會同市司法局和市人大法制辦聯合制定并發布了《關于以市場主體專用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違規信息查詢工作方案》,于9月1日起正式實施。
《方案》以市場主體專用信用報告替代本市市場監管、公積金、社會保障、衛生健康、應急、規劃自然、住建、生態環境、文化執法等在內的20個重點領域為市場主體辦理的企業上市合法合規信息查詢和無違法違規證明。企業可以通過線上線下形式獲取專用信用報告。北京市相關部門將不斷完善提升工作機制和服務模式,視情穩步擴大有無違法違規信息查詢范圍,探索推進專用信用報告在更多場景的應用。
廣東省
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全省市場主體已突破1600萬戶,其中企業超過700萬戶。聚焦解決企業在開具無違法違規證明中的痛點、堵點、難點,是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的關鍵之舉。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在牽頭組織調研時發現,全省各級各有關單位每年為廣東省企業出具大量無違法違規證明,特別是企業在申請上市、融資時,需要提供最近36個月沒有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沒有受到行政處罰且情節嚴重的證明材料。據悉,2019年,廣州市申請上市的20家企業累計開具了6000多份無違法違規證明,每家企業平均需提供300余份證明。
針對企業反映的無違法違規證明開具集中的領域,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與主要涉及部門逐一進行溝通磋商,推動基本建設投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建筑市場監管、住房公積金、文化執法、安全生產、市場監管、稅務(含社保繳納)、消防安全、藥品監管、醫療保障等11個領域納入改革范圍。
2021年8月6日,廣東省印發了《信用報告代替企業無違法違規證明改革實施方案》,在全省范圍內,明確以企業在“信用廣東”網自主打印信用報告(無違法違規證明版),代替相關部門辦理無違法違規證明。
自廣東省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該項改革以來,截至今年7月,企業已申請打印信用報告5.7萬多份,代替了63萬余份無違法違規證明。
上海市
2023年2月,上海出臺了《關于推行市場主體以專用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記錄證明的實施方案》。企業只需登錄信用中國(上海)網站、“一網通辦”網頁或者到全市的信用服務窗口,就可以選擇所需證明的時間范圍和領域,快速得到一份專用信用報告,有無違法記錄情況一覽無余。
7月1日,上海又上線了“合規一碼通”功能,企業可以通過“隨申辦”企業云App、“隨申辦”市民云App或者“隨申辦”微信、支付寶小程序來“亮碼”,索證單位掃碼就可查看企業專用信用報告,實現了市場主體有無違法記錄情況“一碼通行”,更加便捷。
目前,上海首批實施領域共23個,都是高頻領域;2024年開始將涵蓋41個領域,實現執法領域基本全覆蓋。截至7月,上海市場主體共開具了專用信用報告7117份,可替代證明12.5萬余份。
安徽省
今年,安徽全面實施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改革,用1份報告替代40個部門證明,更好地推動信用賦能實體經濟發展,助力全省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安徽通過“信用安徽”網站、“皖事通”客戶端、政府部門網站等多種渠道,為企業提供一鍵獲取信用報告服務,為全省760萬家市場主體提供24小時實時的信用報告下載服務,隨用隨查。
實施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改革兩個半月,已累計為企業提供信用報告查詢19萬多次,下載12000多份,替代傳統無違法違規證明6萬多份,預計全年可替代30多萬份以上,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浙江省杭州市
為發揮信用建設對優化營商環境的支撐作用,解決企業在開具無違法違規證明過程中的痛點難點,杭州市開展企業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改革,實現證明在線“秒”開具,有效提升企業辦事獲得感。
2022年,杭州市出臺印發《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廣應用企業信用報告(無違法違規證明)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信用報告可應用于企業上市、融資、招標投標和評優評先4大場景,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引導鼓勵企業使用企業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編制了27項證明事項與違法違規信息對照清單,統一無違法違規的評判標準,降低因權力尋租或業務不熟練而造成企業損失的風險。梳理整合消防、市場監管、衛建等15個部門監督檢查和行政處罰相關信息,設計形成標準化的企業信用報告模版,讓無違法違規的判定結果更清晰、更直觀、更好用。
截至今年6月,已有2655家企業使用該功能,共開具報告8911份,其中85.37%用于上市融資,11.78%用于評優評先,累計為企業節省了382萬小時。
此外,江蘇、湖北、山東、黑龍江等地均已陸續推行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通過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大數據賦能,實現了線上一鍵式獲取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讓數據多跑腿,企業不跑路,切實減輕了市場主體負擔,提升了政務服務水平。
在數字化改革背景下,一份信用報告代替無違規證明實現跨場景應用,按照減流程、減材料、數據跑的原則,創新實現流程再造,讓企業辦事化繁為簡,對于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提高企業獲得感、增強企業守信意識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