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小菜場、農貿市場如今有的稱其為集貿市場。無論怎么稱呼,萬變不離其宗:老百姓聚集的地方。
前一陣,社團團購買菜火了。不需要出門,在家用手機便能買菜,而且更便宜。
關于此事,卻有不少爭議。有人說,現在只有老人才去菜市場,這樣的方式好。有人說,長此以往,小攤販們會不會失業?甚至斷言,菜市場終將會消失。
部分農貿市場在實際運作中,會出現需求不足、效益不佳、設施破舊等情況。尤其是最近兩年,隨著生鮮超市的擴張、農產品電商的快速崛起,在豐富消費者購物渠道的同時,也給傳統農貿市場帶來了分流效應,導致每年都有農貿市場關停。
“十三五”期間市區農貿市場從219家降為129家,5年減少了90家。……去年至今,無錫市區關停了8家農貿市場。面對生鮮電商不斷擴容與擠壓,家門口的傳統農貿市場還有多少生存空間?
適者生存,錫城農貿市場正邁出前所未有的轉型步伐。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商業模式的變化,也是生活方式的變化。身處瞬息萬變的當下,仿佛也沒什么是可以準確預知的。在此筆者也不禁也想問:你認為菜市場會消失嗎?沒有菜市場,我們的生活會改變什么嗎?菜市場,連接人與生活。或許,在回答問題前先要想明白,對于我們,菜市場意味著什么?
有位網友說,父母把房子買在了菜市場的樓上,每天四五點就開始喧嘩。他聽得心煩,父母卻甘之如飴:“多好,下樓就可以買菜。”菜市場,對他們來說,是每日必須去的地方,方便省時、新鮮食材和街坊鄰里。
美食家陳曉卿說:“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法,是去看它的菜市場。” 筆者認為 “了解一個菜市場的最好方法,是去看菜市場它的公廁和有沒有老百姓歇歇腳坐的地方。”名勝古跡是門面,菜市場卻是一座城市的里子,藏著當地人真實的生活。三教九流,民風習俗,皆在其中。
有人曾說,絕對沒有人會在菜市場自殺的。“因為,這些氣味,這些聲音,都是鮮明而生動的,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對有的人來說,菜市場意味著治愈孤獨的力量。菜市場里,混淆著青菜的泥土味兒、海鮮的腥味,燒臘鹵味的香氣;響徹著人們的方言,各種攀談聲、砍價聲、吆喝聲……. 。但是,當我們用手機app、小程序下單時,是沒有辦法有嗅覺、味覺、聽覺、特別是觸覺。
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身處的環境,你喜歡的一切,塑造了你。家鄉的菜市場,有舌尖眷戀的味道。常去的菜市場,有我們熟悉的檔口和氣味。菜市場,連接的是我們與人、與真實的環境、與活潑潑的生活之間的關系。菜市場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城市社會學》里說,人有一種本性,叫作人往人處走,哪兒人越多,越會吸引別的人來,即使什么都不幫,也很愿意在一個空間里看別人在做些什么。簡單點講,便是人氣。
有文道說:“在很多地方的菜市場,我能碰到這個社會所有階層的人。”菜市場之于我們,有無數個理由,但歸根到底,是那里有人,那里的人。有些人在他鄉的日子,如果買菜時聽見鄉音,就會習慣去那一家買。有時候是因為會有家鄉風物賣,有時候只是為了找個機會說兩句家鄉話。
在菜市場里閑逛,也有一種樂趣。聽著討價還價聲,天南海北的人各有各的方式,比起手機里的網絡語言,菜市場的話語更為簡單與生猛。
但是,今天我們越來越不擅長與人打交道,尤其是年輕一代,有時候面對面還要用微信聊天。菜市場的漸漸沒落,也隱約透露出,我們越來越不會與人打交道的真相。菜市場可以消失但熱愛生活的能力不能丟失。有人喜歡家里附近的菜市場,蔬菜擠在一起,紅薯摞成小山,鮮活的海魚,人們挨挨擠擠地搶購。有人每到一處旅行地,便要拍菜市場,櫻桃紅、紫西蘭花,黃南瓜……每一張都活色生香。有人說:“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鮮魚菜,碧綠的黃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活之樂趣。”這種生活之樂趣,何嘗不是一種熱愛生活的能力?無論什么時候,永遠有一顆擁抱和向往那些美好的、熱烈的、煙火氣的心。
菜市場會不會消失,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但對生活的熱愛與否,卻是每個人的選擇。菜市場,或許終有一天會淡化成一個記憶。但是未來的菜市場一定更貼近生活,更便利生活。圍繞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閑等多項居住配套功能,為百姓提供“一站式”的服務,滿足周邊居民日常生活消費和基本配套服務。同時把大型超市生鮮區、農產品直供點、小區菜店便利店、農產品電商等作為農貿市場的有益補充,服務農貿市場覆蓋不到的局部區域周邊居民。
“農改超”讓老市場換了個活法,而且活出了精彩。“農改超”優勢明顯不僅僅是環境上,更重要的在于明碼標價、統一管理、統一收費,還有一票式結算服務,容易博得消費者的信賴。“通過‘農改超’,讓消費者在逛農貿市場時,逛出商場般的體驗,正是無錫農貿市場提升硬件、助力消費升級的方向所在。”市商務局市場建設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鼓勵農貿市場,尤其是中小型農貿市場在改造或是整合的過程中,優先考慮“農改超”,是“十四五”期間農貿市場轉型升級的一個方向。
傳統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還在多維度地推進中,更多的農貿市場通過“智慧”升級,變得時尚起來,智能追溯電子秤、觸摸一體機、智慧管控系統……越來越多的黑科技滲透到傳統農貿市場里。去年,無錫市、區兩級就完成了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20家,超額完成了原定計劃。今年年內,還將完成28家農貿市場的改造,而智慧化則是標配。
農貿市場是依托城市背景和發展空間所配套的生活服務設施。人們選購日常所需食材通常會看兩點,一是離家近,二是價廉物美。這是農貿市場獲得客源的最大優勢。而且農貿市場有著極強的社交屬性,這是其他零售業態無法比擬的。以往的農貿市場,作為一個嚴密度不夠的購物綜合體,商品的架構上并不會去考慮太多消費者需求的差異性。然而,隨著消費需求的細分,在農貿市場的規劃、建設、提升中,這一點越來越被重視。
筆者認為:菜市場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是不會消失的。
參考文獻:1.《父母的菜市場人格,我繼承不來》,2019悅食Epicure, 2.《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去看它的菜市場》,2020看理想, 3.《愿你有一顆浸透人間煙火的心》2020。文章如有類同 ,涉及到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將作相應刪除處理。撰寫摘錄編輯:楊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