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都意識到改善營商環境需要優化政務服務質量,但作為市場主體,當然希望我們的行業協會,能夠及時聽取、梳理、反映市場主體的意見,代表市場主體的立場去爭取他們的利益,在政策制定過程中代言市場主體的預期,為整體行業立規矩、定標準,公平地反應行業中不同類型市場主體企業的需要,可能的話為市場主體行業多做一點個體會員辦不到、辦不好、擺不平的事情,相當一部分行業的事情與部分企業利益的問題,在協會范圍內就能提供支持與處置服務,而不需要勞動機關大駕,耗費納稅人的稅款。營商環境服務的很大一部分職能如果能來自協會,這樣的營商環境可能更加有機自然。
如果市場主體行業標準制定、市場主體行業培訓服務、市場主體行業糾紛調處、市場主體行業企業推薦、市場主體行業政策議題討論、政商關系協調,都能由行業協會來做,而且做這些工作的人本身當然應該是受薪的專業服務者,但是本著公共服務、非盈利服務的精神,發展出更加專業可信的服務能力,那么我們就會極大地減少對于非行業化、非專業化的行政服務的需要,也可以極大地減少加大政務開支的可能,并且為裁減冗員與精簡政府職能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支撐點。
站在業內從業者的角度,我們市場主體看到很多業內先進、業內標桿、業內新技術、業內新模式,交流經驗、學習技能、優化模式這樣的事情,協會最合適出面,也因為一些領頭機構的領導本身擔任了協會的領導,自己也有這樣的責任與義務去為行業內機構與會員作一些賦能,這樣的事情當然越多越好。但他們為行業賦能,這是作的貢獻,協會是不好再增加他們的財務或者其他負擔。
站在社會構成的角度來說,協會代表了一類群體、一類利益集體,因此它們既應該積極地組織業內機構公益服務于另外一些業內機構,也應該代表本群體用專業能力與資源公益服務于社會某些急需的方面。這是我們群體利益與行業社會責任的需要,這也需要協會的領導層具備格局、目光、社會責任與理想擔當。如果協會對營商環境的塑造真有這樣的作用與價值,我們就需要著力給予協會更多的作用空間、辦事授權、話語機制、服務資源,同時讓協會更有行業服務的機制、精神、運行模式與領導力,警惕協會中出現的機關風氣、借公濟私、形式主義與不作為風氣。這樣的協會增加了企業的行業社交成本、費用成本、對體制的信賴成本,而較少能幫助改善營商環境和行業生態服務環境,演變成了另外一股利用體制改革之名謀求小集團利益而有損體制信譽的力量。從小處來說,這股力量獲取的是私人圈子權威與利益,從大處來說,他們讓政府職能“放管服”背景下本來可以信賴的一股社會服務資源被弱化和錯用了。有人說民營經濟的發展水平與活躍度是一個地方營商環境優質度真正的試金石,我贊同。
但是我更要說的是,一個地方協會組織的發展水平與活躍度是一個地方營商環境建設成本與有機化程度的試金石。回首看看我們所在的地區,協會的領導層是啥情況?服務能力與服務豐富度如何?是不是形成了相應的信用和凝聚度?是不是能忠實地代表行業界的利益去說話?有沒有發展出超越企業個體與黨政部門的獨特服務體系與實際服務能力?如此等等,問完這些問題,無錫市場協會三十年的”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給出的答案也就挺明顯了。
(無錫市場協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