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無錫商務公眾號
“夜經濟”的消費市場有多大?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
《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
我國約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
“夜經濟”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
“新 引 擎”

面對如此龐大且快速增長的“夜經濟”市場,無錫正以創新政策與特色場景為筆,為城市“夜經濟”繪制一幅“錫式繁華”新圖景。
近日,市商務局出臺《無錫市繁榮夜間經濟十項措施》(以下簡稱《十項措施》),聚焦品質提升、消費體驗、功能配套三大類,大力推進“1231”工程,培育10個夜間消費商圈(商街),打造20個特色夜市,推動30家文體場館夜間延時開放,煥新100家夜間消費特色店,全力打響“錫夜精彩”夜間經濟消費品牌。

01 品質提升彰顯區域特色
根據市數據局發布的《無錫夜間經濟大數據分析報告》,2024年全市日均夜游人流量(包括市民、來錫訪客)292萬人次,同比增長13%。今夏,春晚“長尾效應”更加速點燃夏日經濟。如何將“流量”變“留量”,推動“夜經濟”走向“長期生態”?《十項措施》從頂層進行設計,全力打造更具專業化、品質化、產業化的夜間經濟品牌。
“聚”出熱情
目前,在全市“錫夜精彩”品牌下,江陰市“澄江夜宴”、宜興市“TAO最宜興”、梁溪區“今夜‘梁’宵”、錫山區“夜嗨錫山”、惠山區“暢享盛惠”、濱湖區“‘濱’紛超樂派”、新吳區“新吳夜肆YES”、經開區“GO‘經’彩樂‘開’懷”等八個板塊品牌已初具規模。此次發布的《十項措施》中明確提出,每個板塊要進一步結合“建設餐飲集聚型、購物集聚型、文體消費型夜間經濟集聚區”的要求,構建起層次豐富、特色鮮明的夜間消費網絡體系。同時,我市將大力扶持市場主體,培育壯大品牌企業,招引一批具有行業引領力的知名品牌企業,擴大夜間消費集聚力和影響力。
“加”出精彩
《十項措施》指出,鼓勵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中山路、湖濱商業街等重點區域率先延長營業時間,引入深夜書店、音樂俱樂部、24小時便利店等特色場所;鼓勵文藝、體育、社交、零售等業態跨界融合,豐富“運動+”“演出+”“二次元+”等復合式消費新場景;利用抖音、小紅書、美團等新媒體平臺精準推送信息,點燃消費熱情,培育市民夜間消費新習慣。
02 多元盛宴激活“流量”密碼
今夏,上海“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加開夜場;夜幕下的杭州“西子廊橋”化身為流動的舞臺;西安大唐不夜城解鎖盛唐十二時辰……這些多元化、沉浸式的夜間消費體驗場景,正讓城市“越夜越美麗”。
無錫積極汲取夜間經濟“優等生”們的實戰心得,《十項措施》著力在夜游、夜味、夜健、夜演四大領域集中發力,力求讓游客的夜間消費體驗“可感可及”。

·夜游,以場景創新為引擎,將地方獨特的歷史文脈、非遺資源、藝術特質深度融入夜間消費場景設計,進一步提升拈花灣、惠山古鎮、黿頭渚等夜間文旅消費目的地的無錫辨識度。
·夜味,聯動非遺老字號與核心商圈,發布“運河食光”夜間美食地圖。
·夜健,推出“躍動錫城”品牌,依托無錫馬拉松等賽事打造夜間衍生品市集,開發“運動+消費”聯名卡,建立“周周有賽事”夜間日歷,鼓勵體育場館開設晚9點后運動特惠時段。
·夜演,以無錫美術館、無錫奧體中心、無錫交響音樂廳、無錫文化藝術中心“四大地標”為依托,打造消費融合新高地,擦亮“無錫有戲”小劇場品牌,辦好本土音樂活動。
03 功能配套夯實發展根基
繁榮的夜間經濟離不開堅實的配套支撐與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這個夏天,煙火升騰的近湖路網紅夜市以“公約共守、多元共管、創意共享”為內核,既煥發了“夜經濟”活力,又彰顯城市治理智慧。此次發布的《十項措施》,也在功能配套保障方面持續加力。

加大政策支持,依法盤活利用城市核心區老廠房、老倉庫等資源發展“夜經濟”,優化改造審批流程,針對消費拉動明顯領域精準施策,鼓勵策劃特色夜市并擇優給予資金支持。
提升服務功能,鼓勵建設智慧監管與信息服務平臺,完善夜間交通指引、公交延時、停車服務,投放智能便利柜等便民設施,并定期開展消費意愿調查,摸清需求。
優化監管模式,建立審批“綠色通道”和包容審慎機制,在嚴格落實餐飲油煙、噪聲、光污染防治,確保不影響周邊居民的前提下,依法放寬對夜間促銷、展演、外擺經營等活動的審批,簡化手續,支持在夜市重點區域創新燈光牌匾管理,利用街面開展形象展示,營造規范有序、活力迸發的夜間氛圍。

“《十項措施》的出臺是無錫持續釋放‘夜經濟’發展潛力、為消費注入‘夜色動能’的有力舉措。我們將聚焦深化消費品牌、挖掘消費新潛力、完善消費載體等方面,持續促進夜間商業消費。”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