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批發市場在改革浪潮中的發展軌跡
施永德
批發市場(簡稱市場)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特有的經濟現象和新型營銷模式
(一)無錫的批發市場一步一步由低往高、升級換代,朝著構建現代化大流通體系方向發展,期間30年的發展大約可歸納為四個階段,或者說是經歷了4個升級換代。第一代:是指馬路市場或臨街租用一些房屋開設的簡易市場,或在空地上建立露天市場,實行攤位制,包稅制、免稅制等,管理比較粗放。無錫招商城前身紅梅市場就由此而來,1985年在由護城河填埋起來的解放西二路上,讓個體經營戶擺攤經營,從這里培育了無錫第一批個體經營戶。第二代 :新建了一定的市場建筑物,專業市場開始興起,市場功能從批發零售買賣擴大到價格形成的運輸、倉儲、集散、住宿等功能,這時工商稅務管理力度有所加強。1991年12月1日,由北塘房地產開發公司開發的新大樓建成,1992年元旦正式開業,招商城A塊有攤位近千只,B塊由北大街街辦接著開業,主要經營兒童用品;為適應市場需求,接著在解放西路南面又建設了由崇安區興辦的招商城C塊 ;隨后,供銷、糧食、輕工等系統又利用其現有場地和房產在其周邊相繼興辦了針紡織品、鞋帽、皮具等市場,在當時已形成相當規模,1996年創下成交額達14億元業績,一時轟動華東,各地采購客商紛至沓來。特別是浙北、蘇北和安徽等地在這里大進大出,拖著旅行包、背著“蛇皮”袋,三輪車、小板車交織在一起,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第三代:市場硬件有較大改善,有的已經商場化、品牌化、專業化,有了一定的信息網絡系統,加上政府鼓勵劃行歸市,實施同類行合并,規模明顯擴大,市場化運作明顯提高。小商品根據市政府小商品指示劃行歸市,皮具市場、通訊市場等還實行市場商場化試點,得到普遍好評,購物環境得以改善。第四代:則有了較現代化的商務與市場設施,科技含量明顯提高,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現代物流開始出現,集中度增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產地、銷地、集散地以及商品交易與服務中心,中介服務機構大量介入,市場功能逐步齊全。典型的有無錫紅星美凱龍、生產資料交易市場、不銹鋼市場等,他們的經營方式、服務功能、購物環境、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都堪稱一流。無錫紅星美凱龍由此而被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市場最高榮譽:五星級市場。
(二)如果說無錫批發市場從1985年解放西二路的馬路市場到現在的第四代市場商場化是反映批發市場的變化而令人欣慰的話,那么質的提高、并對無錫社會經濟帶來的快速助推更使人倍受鼓舞。筆者簡要分析了“七五”到“十五”期間無錫批發市場的發展,從中看到:隨著無錫批發市場逐步細化,功能不斷完善,層次漸進提升,規模日趨擴張,其對百姓生活消費和城市工商業的繁榮,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顯示出3個
特點:
一是集貿市場不斷規范。“七五”期間,無錫有集貿市場377個(市區76個),其中農副產品市場334個,工業小商品市場36個,廢品和其他市場7個。1990年全市集貿市場總成交額12.22億元(其中市區5.49億元),相當于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22%。其后隨著《無錫市農副產品集貿市場三年建設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無錫又新建和擴建了一批室內農貿市場。進入“九五”全市22個農貿市場退路進場工作順利結束,全部入室經營,集市交易更趨規范合理,進入良性運行軌道。至“十五”期末,圍繞建設特大型城市總體規劃和拓展經濟中心城市功能,無錫批發市場的資源進一步得到優化配置,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提高,交易領域進一步拓展擴大,全市已有各類市場532個,其中商品市場495個,成交總額1420億元,營業總面積超620萬平方米,吸納從業人員28.5萬人,彰顯出方便百姓、合理布局、規范運作、繁榮經濟的精神風貌。
二是專業市場特色明顯。“七五”期末,無錫有集貿性質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3個,工業品批發市場3個,以及一批兼有中轉批發功能的集貿市場,農副產品和工業品批發成交額分別只有1.5億元和2.3億元。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市不僅專業市場的規模進展神速,而且集散功能得到加強,特色優勢日益明顯,重點專業市場成效更加突出。全國首家豬肉批發交易市場掛牌運營的第二年就成為國家唯一的鮮肉交易超億元的現貨市場。錫澄、朝陽蔬菜副食品批發市場的購銷觸角遍及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以經營百貨小商品為主的無錫招商城的開業,云集了無錫和江、浙、皖等近千戶個體經營者。同時,江蘇無錫糧油交易中心、華東汽車城、建材市場、廣益服裝面料市場、后西溪布料市場、無錫舊貨市場、錫滬裝飾城、舊機動車交易市場等一批專業市場相繼開業,到“十五”期末全市已基本形成由國家級市場、全國著名定點市場和區域性專業市場所組成的大型生產資料市場群。市區已形成金屬、木材、建材、食品、日用工業品、汽車、二次流通商品等專業商品資料的批發中心和集散中心。
三是特色市場集約發展。多年來,無錫的批發市場經歷了一條從數量、規模到專業、特色的發展道路。無錫朝陽蔬菜副食品批發市場采取兼并、資產經營化等運作方式,2003年與無錫食品城一起被列入全國農業化龍頭企業和全國綠色食品批發市場示范單位;江蘇無錫汽車交易市場抓住市場新的消費點,加強與制造商的代理合作,投資200萬元建辦上汽大眾汽車江蘇銷售服務中心,同時大力發展汽車信貸消費,擴大舊車交易;2005年無錫生產資料市場、江蘇長江物流綜合園區交易中心、江陰金屬材料市場均入圍國家統計局和中國市場指導委員會聯合公布的全國十大鋼材市場。無錫不銹鋼大場年成交額達205億元,成交總量達170萬噸,位居全國首位,占全國不銹鋼流通量的1/3,已成為集物流、商貿、倉儲、加工、信息服務于一體的全國最大的不銹鋼集散中心之一;江蘇華東石材市場將石材加工與貿易融為一體,成為現代大型專業市場,被上海市石材工業協會、《中國建材報》等權威機構聯合評為“全國規模最大石材市場”。
(三)進入“十一”計劃,無錫的批發市場2006年全市已有各類市場452家,其中消費品市場328家(包括農副產品市場251家)、生產資料市場112家、生產要素市場12家。全市市場營業面積超過620萬平方米,攤位、店面房8.21萬個,從業人員28.5萬人。全市各類市場成交額2000億元,百億元市場數達到8家,其中商品市場實現成交額1686億元,比上年增長29%;50億元以上市場達到28家,江蘇無錫生產資料市場和無錫房地產市場成交額分別達到235億元和257億元,無錫商品市場交易額占全省份額的4.5%,百億元市場個數占全省的半壁江山。在整個市場發展中,生產資料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全市商品市場成交額1686億元中,生產資料市場成交額占70%以上份額,江蘇無錫生產資料市場成交額超200億元,各項稅收上交1.24億元。不銹鋼大市場年銷售量占全國消量的40%,全國各大不銹鋼生產廠家大多在我市設立總經銷,我市已成為全國不銹鋼價格形成中心。
上述數據充分表明:批發市場已顯示出在現代物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成為地方經濟發展中不可缺或的組成部分。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展和經營能力的快速提升,大大增強了市場競爭力,批發市場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并且帶動創業和解決就業等方面,顯示出越來越明顯重要的作用。
(四)眾所周知,由于計劃經濟排斥市場流通,客觀上阻礙了市場流通的發展,即使在改革開放的初始階段,還難免受到各種干擾。但30年后的今天,情況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非但商品市場有了立足之地,而且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過去那種重生產輕流通、重工業輕服務業,認為流通從屬于生產的觀點,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中都遭到了否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過30年的發展,批發市場(商品市場)也隨之發展,資源配置市場化,商品價格市場化,市場供需關系由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賣什么、賣多少、價格多少,已不是賣方說了算,而是買方來決定,由市場來決定,已成為自然的事。可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買方市場出現的情況下,是消費決定生產,期間流通的先導作用必然顯示。其實,各類市場就是買賣雙方的一個平臺,雙方通過這個平臺來交換,國家發展經濟的總體要求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加快服務業的發展,特別要加快現代流通業的發展,所以這對市場建設是一個發展機遇。從現代流通發展的歷程來看,不同時期的現代流通發展其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在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企業關注的是如何把商場出來的產品低成本、高效率地交換出去,快速地送達到消費者手中,去實現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這是企業所追求的目標,這時,批發市場(商品市場)就應運而生,成為實現這個目標的一種途徑,而且得到了社會、企業、消費者的認同,成為現代流通發展的初試。因此,筆者認為:市場經濟越發達,流通地位越重要。一個經濟發達的城市應該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人力資源快速聚集和集散中心,是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的現代流通中心。對此,頗具影響力的浙江商品市場,為探索中國現代商品流通體系的建立,創新批發市場模式發揮了積極的示范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全國各地現代商品流通。相比于先進地區尤其是浙江的商品市場,無論從市場的規模、還是經營理念上,我市還有很大差距。所以,浙江商品市場的特點,值得我們借鑒:
1.形成商品集散中心。將同類商品的經銷商、代理商、生產商、加工商、批發商都吸引過來,從而形成該類商品最廣泛的積聚,使四面八方的買家都到此選購,形成產業鏈,滿足“一站式”采購需求,既體現一個商品市場的行業特性,又在一定范圍內為產品的上下游進行配套。
2.帶動加工業。商品市場周邊往往附帶產生同類加工生產企業,以滿足源源不斷的市場交易需求。
3.廣泛帶動其他產業。人流的聚集,除了帶動商貿洽談、物流配送之外,還能帶動銀行、保險、會計、咨詢、律師、商檢、貸款、海關等商務活動,同時還能帶動餐飲、賓館、酒店、交通、旅游以及房地產開發、城市建設等。
4.推進國際貿易。一個上規模的大型商品市場往往成為國內外貿易的中轉站和樞紐點,原來我國的出口主要渠道是通過廣交會等展會形式,現在商品市場等于是一個常年開設的展廳和交易場所,來自世界各國的客商集聚于此做生意,商品市場成為推進國際貿易的有效通道。
5.帶動可觀的經濟效益。當然,不可忽略的是商品市場繁忙交易和川流不息的人流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難怪辦市場的積極性不光是企業,而且政府也是大力扶持。
6.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事業綜合發展。商品批發市場推動城市化進程,促進就業,形成價格信息中心,引導企業生產,實現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豐富市場供應,提高人們收入和繁榮人民生活以及協調區域發展等方面,都功不可沒,其綜合效應能大大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五)筆者在研究市場發展中得出的一個看法是:流通是市場經濟的先行者,市場孕育著人們的思想變革。市場經濟始于流通,商品市場是改革開放在經濟社會轉型中的先導,也是推動流通改革的啟蒙者。論證市場經濟國家定位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也來自流通領域的變革和創新。經過整整一代人的努力,我國告別了短缺經濟,由賣方市場過渡到買方市場,有官辦流通過渡為民間流通,由計劃價格過渡為市場價格,由封閉市場過渡為開放市場,由單調的商業業態轉而擁有差不多世界上最完備的業態,現在已經把這個業態營銷模式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由于流通發展,商品市場的興起造就了一批成功的企業家,孵化出不可計數的富有競爭力的民營企業,也為城鄉居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商品,為企業生產提供了所需的生產資料和多元化服務,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促進了生產發展各種元素。流通(市場)造福社會、改善民生、促進生產,繁榮經濟。
2008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