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火了,至少在我們手機屏可見的移動端世界,它的熱度急速上升。但熟悉它的人對它并不陌生,40多年前,最早脫離集體制企業的人們,正是南下去深圳、珠海從港澳“淘寶”,然后靠“練攤”發家致富,同時給初胚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注入了無窮活力。
時移世易,地攤經濟又火起來,細溯它火起來的源頭,就是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記者時說過的那番話,“我們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范,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后來媒體解讀,這個西部城市就是成都。
僅隔了3天,李克強總理到山東煙臺,在老舊小區商戶店門前的攤位前,與個體老板們對話時評述他們擺攤的自救舉措,“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隨后,仿佛終于有人按下開關鍵一般,短短數日內多地陸續出臺政策,鼓勵發展地攤經濟。僅以省級而論,就有上海、重慶、新疆、青海、陜西、遼寧、江西、甘肅,要以城市而言,那就更多了,廣州、濟南、鄭州、南京、成都、合肥、廈門、長春、杭州、衢州、長沙、石家莊、南寧、青島、宜昌、黃岡、德陽、攀枝花、廣安、南充、資陽、遂寧、彭州、佛山、巴中、彭州、武漢、大冶、撫順、許昌……名單不計先后,還在不斷拉長。
為什么無錫沒有動靜?經常在全國先人一步的無錫,這次非但沒有“先”,甚至連“跟進”也沒有,這是為什么?
在探討無錫為什么沒有動靜之前,我們不妨琢磨琢磨此輪地攤經濟率先火起來(或者說發動起來)的城市,再仔細研究研究相關報道中的用詞和語境。
首先說說成都,為什么李克強總理不明說那是成都,而是用“西部城市”來指代?
去過成都、了解成都的人都知道,成都慢節奏、夜生活的休閑特色早已有之,一方面這個城市坐擁四川最好最便利的地理位置,沒有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川山重重、川水迢迢,這個城市也無力做到更大更快釋放輻射周邊的能力,目標杠桿無法拉得過高。因此,成都在西部是個特例,既有足夠的人口量級(有那么多需要解決生存問題的人),又有足夠合適的消費習慣(譬如喜歡麻將結束來場夜宵),還有足夠的物產和市場交易量級(物資渠道不夠豐富和需求不夠旺盛的城市都做不到能一夜間地攤經濟興起)。如果明說了是成都,那大概不少了解成都的人會說,“成都的‘作業’不好抄”,那么,把地攤經濟提出來的意義就被削弱了。
其次說說煙臺,請注意報道行文——“老舊小區商戶店門前的攤位前”,再注意下攤主賣的東西——分裝在塑料餐盒里的熟菜,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只是小店經濟,售賣方式和新冠疫情期間無錫多家餐飲企業將菜式做好后打包置于前廳售賣,有什么本質區別?
只不過是總理概括的時候,捎帶上了地攤經濟。遺憾的是,很多媒體或者自媒體在熱炒地攤經濟的時候,忽略了這一細節,缺乏比較性思考——都知道該敲鑼讓人聽個響,至于鑼是怎么響起來的,就沒人問了。
把成都和煙臺拿來分析,其實想表達的那層意思也不復雜,地攤經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現實意義,但并不是所有城市都適合,更不應該只是敲鑼式的響應。
現在,我們可以來探討無錫為什么沒有動靜了。
第一,無錫的地攤經濟曾經非常火過,火到無錫人對它到底能不能再火非常有數。當年的無錫火車站站前廣場、大洋橋、紅梅市場……做生意的男女老少哪個沒經歷過一朝歡喜一朝愁?地攤經濟的貨源渠道、進出貨量、攤點擺布,那門道哪是一言可盡?不開玩笑的是,現在還有無錫人家里有當年擺地攤時積壓的貨,只不過已經可以當收藏品拿來懷舊了。試過水深淺者,必然會授心得于后人,無錫新地攤經濟群體的生成條件就受了限。
第二,無錫的經濟特點、就業供需等,和地攤經濟的契合度能不能對上是個問題。無錫大約有653萬人口,在2018年時各類經濟主體就超過了67萬個,其中個體工商戶380816個,包括私營、國企、外資等在內的企業28979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229家。那一年全國統計各類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億戶,每153戶市場主體中有1戶來自無錫。直觀理解,無錫人不是自己做老板,就是給老板打工,而且還生存發展得比較良性,那么,自己“當老板”又實際是伙計的地攤經濟人,會有多少空間?
第三,無錫的消費習慣、物流能力等,讓地攤經濟的擴散力能不能持續經受拷問。來過無錫的人不難發現,無錫大街小巷的面、餛飩、小籠包店特別多,這些店一到晚上8點基本已打烊,但早上要排長隊。過去也有流動擺攤的這些店,可隨著人們衛生健康方面的認識提高,現在哪里還有?即便店鋪租金確實越來越貴,店主們也只敢選擇換租金便宜的店面繼續做,或者提高單價。更關鍵的是,很多店的原材料已經不是現洗現做,而是基地流水線作業+物流配送好的,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統籌人力物力、節省各方面成本。如果說地攤上真賣餛飩,拼一周兩周可以,拼長期絕無可能。
還有一層因素,不得不說無錫也會在考量之后,慎重起見不“跟進”。
多年以來,無錫城市環境被市民詬病最多的就是規劃不善、細節粗糙,具體到和地攤經濟有關聯的,就是缺乏場地、交通、管理等等諸多方面的有效配套,往往是一個流動攤販疏導點好不容易成氣候了,又因為衍生問題嚴重影響市容市貌或周邊居民生活而被拆,或者被其他商業模式看中后兩者皆利取其大而“覆蓋”。在沒有充分調研和妥善布局好之前,貿然“跟進”的結果大概率又是重復昨天的故事,既浪費政府行政成本,又讓百姓再生不滿。先把城市管理的思想統一好,再把該規劃布局的科學設定好,做確有必要解決的民生事、做符合無錫發展需要的事,到那時的“跟進”何愁不事半功倍?
所謂的不“跟進”只是一種面上的態度,真正實干的事情無錫還是在做的,只不過因勢利導、趁風起航——把一直以來想做火的城市夜經濟,悄然放到案上作為重頭戲。南長街、濱湖商業街、新天地假日廣場……人氣、名氣到了瓶頸期,需要想招求路尋突破了。
全國先試、做強夜經濟的城市可拿來參鑒,提醒無錫對自己的優劣勢看清看明。
——無錫要做的夜經濟應該是有層次分寸的夜經濟,吃喝餐飲與文化體驗各表一枝,熱鬧而不凌亂;
——無錫要做的夜經濟應該是能接續產業調整的夜經濟,休閑放松、教化充電并蒂開放,有樂趣有意義;
——無錫要做的夜經濟應該是永葆活力、經年不息的夜經濟,給長住民以實惠、讓外來客以忘返,無名片勝名片。
在全域旅游的大視野下,梁溪區有運河文化為引,新吳區有梅里古都為底,濱湖區有太湖山水為依……打好組合牌、配合仗,堅決大膽地創新模式達成政府與民間的合作共贏,早日將無錫夜經濟從藍圖變實景,那時,誰還在乎無錫的地攤經濟是有形還是無形呢?
閱讀 8282
沒有以上這幾個特色的區又當如何自處呢?
作者
16
其實都是有自己特色的,譬如惠山區應當考慮S1線+霞客島將來的人流輻射對接,江陰外灘+錫澄運河公園和游船,錫山區八佰伴+宜家薈聚+麥德龍的綜合體軸線延長,宜興三氿的沿湖開發……可作文章太長,留白尚多,只是萬萬記得要延續性好,不能換一屆就換一個思路
南宮月意???????????
5
言之有理,地攤經濟是為了解決普通老板姓就業問題,無錫外來人口占比大,工薪階層更是占多數,地攤經濟不但能解決就業問題,還能刺激消費,豐富茶余飯后,那是另一種完全放松毫無壓力的環境。
作者
4
是啊,而且更好的狀態是,地攤經濟做成一種城市文化。在意大利維羅那大學做客時,很詫異那個城市的某些街頭小店的不定時開門,后來遇上老板才知道,他們從最早上輩人生活要靠這個店,到形成一種店和產品已成忠粉的牽掛,隔三岔五聚一聚,一起謀劃更多別的衍生生意,特別讓人羨慕。將來中國也會有的。
? 綠茶香??紅茶甜
14
無錫的生活節奏遠比成都快多了,所以地攤經濟并不適合無錫。也就是說白天的工作學習已經讓很多人疲憊了,晚上很少再有能力外出逛到很晚再回家休息,以免影響第二天的生活。
作者
8
是的,深有同感
? 滄海一笑
13
六保六穩重點是保民生,不在底層不知底層疾苦,就好比晉惠帝之何不食肉糜?不關心底層是危險的。支持底層自救,創業,才能保民生,保穩定。ZF兜底,關懷民生,支持企業,是責任所在,但兜底不是養起來,是要讓經濟細胞轉起來,活起來,活下去。任何時候發展經濟,保障民生都不是容易的,需要綜合施策,這里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地攤能催臟,亂是事實,但不是必然結果,一放就亂,一抓就死,恰恰反映了管理者能力和水平的短腿。
? 快樂是福
11
說到無錫的夜生活就呵呵了,公交早早就沒有了,而且還要倒幾趟車,開車吧,交通狀況還是很差,市區規劃就不行,沒有停車地方,違停,堵車,有停車場還要看素質,像萬科華潤萬家附近有免費的立體停車場都空空如也,外面萬順道馬路上最多時候停兩排
作者
6
夜經濟,交通配套得跟上,再綜合成本因素所以設點位置也很重要
? 宋家楨
10
那么多店鋪空關著,去搞地攤經濟,有點不協調。能免租減租把門店開起來,才是無錫的前景。
? 菽
7
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外貿、消費。在疫情影響下要發展經濟,目光就放到了擴大內需消費,在此情況下制定的經濟政策目標是促進消費進而拉動就業,形式則是夜文化夜經濟。而夜經濟并不等同于地攤經濟!在實體店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放開地攤,必將對實體店生存造成重創!應該回過頭反思到底什么是夜經濟,如何來真正拉動消費促進消費升級!
作者
1
這里面的影響傳導確實挺復雜,不同城市的效應不一。無錫不急于響應,應該是看到了自身實體強的基底,貿然開地攤不一定是正面效果。
? 遁一
6
分析很到位,不盲目的跟進,每個城市的情況不一樣,地攤經濟適合無錫嗎?至少現階段不適合,無錫是制造業強市,地攤經濟一開放,反而適得其反,想想廟會,集場為什么取消。地攤一開放,道路上,門店前,多是地攤,交通堵塞,交通事故那個負責,食品衛生安全那個負責,一吃死人,又要去政府鬧。那門店多關了,多去地攤經濟。如果說無錫要地攤而帶動經濟,那就是走回頭路了。
作者
4
微博上有評論說得挺好,地攤經濟是生計,不是GDP引擎。
麥子哥
2
如果說地攤上真賣餛飩,拼一周兩周可以,拼長期絕無可能。此話差矣,市區就有幾個餛飩攤點做了十幾年,靠這買了房子養育了孩子,有的已經成了“網紅”,很多人開著豪車去吃這一口“心頭好”
作者
4
那不是今下意義的地攤,有自己的店面,不用天天擔心租金上漲被人趕走
……